「但我比較在乎哪間公司或工作,給我的利益比較多。」同學接著問。
關於這個問題,我會反問自己,我的價值有多少。
沒有人會想溢價聘用一個相對價值偏低的員工。
我值多少的薪資,擁有多少價值,是自己創造的。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市場機制,但那只是「過去累積的結果」,而並不是人生命定無法改變的結果。也就是說,只要持續努力,把焦點放在「成長」,而不是「認同」上,那麼被認同也不過是遲早的事情。這部分推薦去看好葉的影片「成長型思維」(買書來自己看更好喔!)
但也有一種可能是,你在一群看不出你強項的環境中打拼跟付出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再努力也沒有意義。因為問題是,他根本不懂你的專業、天賦、興趣。看不懂一個藝術品的人,你再怎麼逼他也沒有用,也就是為什麼篩選身旁的朋友和環境非常重要的原因了(突然想到孟母三遷)。
「但有可能我想要去上班的地方,就是一直不錄取我。」同學似乎還在「自我認同」的框框裡打轉。
在這樣的情況裡,如果你鎖定一定要在這間公司、這個職務工作,那你可以大方直接的問對方需要怎樣職能、專長的員工,然後將這些還不具備的能力,設定為目標,並制定學習計畫去開始學習。但這有很大的風險是,你在學的很有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。或是你所要學的,幾年後就落伍了;你在學的,對方過陣子又說他不需要了。
所以從我的觀點看是這樣的。如果你想要解決「認同」議題的根源,最好還是去學跟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;學精了,可以從這個專業的學習經驗中,得出自己的學習脈絡、擁有批判思考的能力。於是開始可以觸類旁通、延伸出其他斜槓的專長,這些領域會隨著經驗轉化為智慧。最後,你會成為有複合專長的專家,這時候的你,基本上無可取代。
以我自己為例子,我是企管顧問這件事情,沒什麼特別的,但我學過傳統/技擊武術、服裝設計、商業攝影、教練技巧。綜合上述來看,在企管顧問的行業中,可能找不到第二人。如果今天有相關的企業主需要找企管顧問,那我可能很快就變成獨一無二的選擇。這就是所謂的,去「創造」對的環境與朋友圈。
但如果我在不對的地方,對很多人來說,也依然是個屁,甚至他們還會覺得你很礙眼。而我如果聚焦在他人的認同上,我情緒會隨之起舞,會失去方向性,人生也將一片混亂。
這也是創業的魅力所在。當我跟我自己說,我雖然現在很菜,什麼都不會,但我總有一天能創業當老闆賺到錢。於是從 15歲開始到處打工時,我就一直問每個遇到的老闆:「我不在意薪水,我願意認真學習,你願意教我嗎?」
於是我到處尋問跟學習,所有跟創業當老闆有關的事情。搞砸很多是,被騙很多錢,也曾浪費很多時間,但終究,十幾年後,我的第一個創業算是成功了。
很多人不斷在問自己人生的目的是什麼,問不出來、想不出來就不願意採取任何行動,覺得那是浪費;我會說,大量、快速的嘗試,嘗試後認真的察覺自己的感受,反思過程中的學習。每一個工作,大約 3 – 6 個月,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喜不喜歡、擅不擅長、開不開心。
於是,該換的換、該修正的修正、該鑽研的鑽研。在別人還再用想的的時候,我早以都嘗試過了,也正因為嘗試過,所以非常清楚自己為什麼要或不要。
人生的目的,是因為先走過了,在過程中自然而然創造出來的;
該問自己的,不是我要什麼,而是我為什麼不去(冒險)行動。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