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上圖四週的方框裡描述的,一個系統要失去作用,或者說要組建出一個能「自動運作的系統」(打造出系統收入),在各個不同的環節上都有可能出現問題。
- 察覺到有問題的機制
- 察覺後決定是否採取行動的機制
- 決定採取行動後,能想出的方法總量
- 所執行的方法是否具備有效性
這四段問題,在任何一個領域裡的新手都特別容易遇到。
如果沒有足夠多的「失敗後思考」的經驗,你無法提前留意某些特定的問題,因為你不知道問題會從哪邊出現並影響結果。如果你常常有類似的狀況發生(通常都是別人告訴你,但你自己沒感覺),那表示你需要停下來好好想一下,怎樣可以組建出自己的警報系統。(大量的經驗還有需要身旁有導師)
第二是,就算意識到有問題,如果經驗不夠,可能也無法判斷這個問題的「急迫性」、「重要性」與「關聯性」,也就是說,可能「輕忽」或是「過度放大」這個問題的影響層面;比如說你今天晚上有重要的會議要開,於是一整天都在做簡報,而且已經知道時間可能不夠了。但你的另一半或媽媽會一直提醒你要吃飯,你身體的察覺機制也提醒你要吃飯,但因為你的經驗判斷是如果花了 30min 吃飯,可能簡報就差那麼一點點完成,而若沒完成整個晚上的會議就搞砸了,權衡之下,你採取的「相對行為」可能是晚點吃,或是晚點路上買個飯糰來吃。
同樣的,如果你對於自己做簡報的能力,或是對於要做簡報的內容,自覺有足夠的把握程度(但其實沒有),於是選擇先放心的去吃飯,回來再趕。這個回來在趕很有可能令到結果無法如期、如水準的交出。而這部分的評估判斷,有賴於對於自身能力的了解,也就是說,如果平常事情只是做做做,也沒有告一段落後靜下心來思考自己做到或沒做到些什麼,以致於是否準時達成。那麼對自己能力的認知很容易會有偏誤,時間相對很容易誤判。如果你的生活常常在追趕目標、底線、deadline,那麼這很有可能是原因之一。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