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些「小聲音」呢?當我在看到對方時,可能會一瞬間閃過一些念頭,「他是不是不舒服?」、「我剛這樣講,他是不爽嗎?臉幹麼那麼臭?」、「他好怪,明明說好但行為又不要。」;我也相信,當我腦中有一堆「小聲音」的時候,對方心中應該也同時有一堆「小聲音」,你是不是有話想說?我感覺你很有距離感。
更恐怖的是,這些「小聲音」是無法控制的,他們總是不預警的出現,而更神奇的是,大部分的時候,身體會不由自主的採取與這些小聲音一致的行為;這些相呼應的反射行為,可能是攻擊、逃跑、冷漠、擁抱、微笑…這些控制與失控的行為,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。
直到我這幾年看了「情緒勒索」及「情緒界線」的書籍後,才了解到,這些潛意識與反射的行為,是源自於小腦的作用。在動物的演化過程中,小腦的發展是比大腦早先的,所以當一個訊息進來的時候,是小腦會先運作,運作什麼呢?小腦的目的是「求存」、「活下去」。當我們剛出身還小的時候,目的大概只有肚子餓要吃飯、累了想睡覺,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採取任何行為達到這些目的,但還是個小寶寶,身體也不太好使,於是大部分只能夠透過哭的聲音來吸引注意。
也在這個同時,我們的大腦會開始運作、分析跟紀錄,哭到怎樣的程度會有飯吃、怎樣的哭聲會有抱抱,如果一直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,就會再加強原本行得通的模式 – 哭得更大力。在能夠過語言溝通之前,哭幾乎是唯一透過聲音傳達目的的方式了。
於是在這個過程,「目的 => 採取行動 => 達到目的」的過程被驗證過數次後,就會成為一種反射,當下次又肚子餓的時候,就不需要去做思考與常識了,就是直接哭,一次就哭到平均上來說可以得到食物的程度。
這樣子的反射行為我們在寵物身上也可以外加(外掛的概念)上去,就像我們家裡養的貓咪,平常叫他們名字的時候,是不鳥你的。但只要杯子一挖飼料,倒進飼料盤,那個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咖拉聲,雖然不大聲,但可以令到10公尺外的兩隻貓飛奔而來。「採取行動 => 達到目的」這樣的模式也被塑造出來了,心理學上稱為「制約」。(人也是可以被制約的,請參考男朋友這種動物。XD)
你必須 登入 才能發表評論。